欢迎您来实习就业网

手机APP
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HR资讯 > 本地资讯 > “抢”人才二线城市刷出存在感 成最大获益者
“抢”人才二线城市刷出存在感 成最大获益者
作者:实习生 时间:2018/4/12 阅读:1551次
实习就业网(www.shsxjy.com)小编采集来源中国青年报多年来,人口整体流动趋势主要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,从经济不发达省份流向经济发达省份。随着力度空前的落户政策推出,人才开始向中西部聚集。西安公布了惊人的数字:一天迁入落户超过8000人。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的武汉,连续多年毕业生中2/3流向沿海发达地区;而2017年,武汉市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.1万人,新落户14.2万人,分别是上年的2倍、6倍,均创历史最高纪录。

 留住人才,吸引更多年轻人,成为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砝码。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、博导傅利平说,“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加重要。”在她看来,不同以往“掐尖”的人才大战,这一次各地争夺的重点放在青年人才上,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,中国经济经历了40年高速发展,如今到达了一个拐点——人口红利正在消失,且老龄化问题严重。

2016年,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10.8%。根据联合国标准,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7%时,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。与此同时,新的历史时期,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,正在形成“新的人口红利”。

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。粗放式发展模式下,资金、土地等要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;而在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,人才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“这些转变都需要大量的、多层次的人才来支撑。”傅利平认为,抢人才大战的实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内驱力所致。

李侠从事的一项研究表明,一个地区的研发投入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。如今越来越多城市为人才取消了门槛,这种开放会使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。 对西安、武汉等城市而言,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无形中给城市打了最好的形象广告,“体现了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尊重和开放的姿态。”

他认为,这类二线城市是这轮人才大战的最大获益者,刷出了城市的“存在感”,“人来了就能产生消费,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,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到来,将是带动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。”

 一哄而上抢人才要避免“人才政策烂尾”

各地人才大战日趋白热化,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,最终能不能留下,会不会“中看不中用”,这些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。政策同质化,长期以来是人才政策的通病。五花八门的“人才计划”背后,送户口、送钱、送房子始终是绕不开的“老三样”法宝。傅利平认为,让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愿意扎根,需要软硬件环境兼备,“现在大家拼的,基本上还都是硬件,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软件”。

 实现梦想和价值的可能性,是人才扎根需要的软环境。傅利平说,特别是高层次人才,对软环境的要求更高,“比如平台够不够好,地域文化与自身发展是否匹配等因素”。她认为,好的人才政策需要配套落实,“否则人才最终还是会走。”她提醒,人才培养是个长期过程,“要注意政策的延续性,不能短视、短利。”

作了十几年人才引进工作,天津高新区人社局副局长、人才中心主任薛晓辉注意到,近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年轻化,学历越来越高。她见过不少辞去海外高薪带着积蓄回国创业的人才,“比起钱,他们更看重这个地方的产业基础,各种政策的兑现率,行政服务的便利性。除此之外,也极为看重医疗、教育、交通等配套环境。”

李侠通过研究得出结论,从人才个人角度而言,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,应该是流动的首要驱动力量,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制度环境的宽松与公平、公正,以及适宜的文化环境。利益价值最大化不单单是指经济收益,还包括能力与潜力释放的最大化。

 李侠认为,各地的人才政策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,“最适合当地的人才,才是最好的人才。否则,对于投入的资源和人才本身来说都是浪费。” 由于人才政策的同质化,其产生的效力也会损失。李侠提醒,一哄而上的抢人大战,往往容易出现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问题,要避免人才政策“烂尾”,要看各地承诺的落实力度、决心和效果。

来源:转载整理
热门推荐